1、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,以消防为辅的方针。
2、消防工作国务院领导,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。
3、我国的消防日是每年的11月9日。
4、发生燃烧的必要条件是可燃物,助燃物,着火源。
5、灭火的基本方法是冷却、窒息、隔离、抑制。
6、根据物质燃烧的特性,B类火灾是指液体物质火灾。
7、一个灭火器设置点的灭火器配置数量不宜多于5具。
8、手提式灭火器设置在挂钩、托架上,其顶部离地面高度应小于1.5米。
9、设置的灭火器铭牌必须朝外。
10、营业性场所在消防安全责任人确定或变更时,应当向当地消防机构备案。
11、设在走道上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间距不得大于20米。
12、安全出口处的疏散门应向外开启。
13、消防工作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。
14、液化石油气火灾属于B类火灾。
15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。
16、任何人发现火灾时,都应报警。任何单位、个人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,不得阻 拦报警。
17、故意阻碍消防车、消防艇赶赴火灾现场或者扰乱火灾现场秩序的,对该行为处以拘留的 期限为10日以下。
18、公安部第61号令,自2002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。
19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,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,并结合 实际,不断完善预案。
20、火灾报警电话是119。
21、扑灭固体物质火灾需用ABC型干粉灭火器。
22、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。
23、火灾初起阶段是扑救火灾最有利的阶段。
24、采取适当的措施,使燃烧因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,这种方法称作窒息灭火法。
25、凡是在特级动火区域内的动火必须办理动火证。
26、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,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,构成失火罪。
27、单位的消防档案,一般由办公室部门管理。
28、阻拦报火警或者谎报火警的,依照《消防法》可处警告或者500-5000元罚款。
29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工作,实行分级监督管理。
30、消防救援人员在灭火过程中,应当优先救人。
31、依据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,我国将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五类。
32、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消火栓,应设在防护堤外。
33、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,防消结合的方针 , 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, 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。
34、违反《消防法》,构成犯罪的,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35、储存可燃物资仓库的管理,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。
36、消防救援机构扑救火灾不收取任何费用。
37、使用灭火器扑救火灾时要对准火焰根部喷射。
38、我国的“119”消防宣传活动日是11月9日。
39、单位应当贯彻预防为主、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,履行消防安全职责,保障消防安全。
40、任何单位和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。
41、据统计,火灾中死亡的人有80%以上属于烟气窒息致死
42、检查燃气用具是否漏气时,通常采用肥皂水来寻找漏气点。
43、公共性建筑和通廊式居住点建筑安全出口的数目不应少于两个。
44、阻拦报火警或者谎报火警的,给予警告、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处罚。
45、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,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。
46、公共娱乐场所不允许设置在建筑内地下二层。
47、举办大型集会、焰火晚会、灯会等群众性活动,具有火灾危险的,主办单位必须向消防机构申报。
48、使用液化气或煤气,一定要养成先点火、后开气的习惯。
49、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规定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.5米。
50、公用和城建等单位在修建道路以及停电、停水、截断通信线路时有可能影响消防队灭火 救援的,必须事先通知当地消防机构。